诚信网:道德以诚信为本 |
|
|
|
诚信即真实不欺,遵守诺言的品德。古今中外,无论时代怎样变迁,社会如何发展,诚信这一道德品质都是维系社会协调有序运行的核心价值,对人类社会良性发展意义重大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,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然而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发展相对滞后,甚至道德领域出现了滑坡。当下社会,诚信失范问题在各个领域都或多或少存在,商业欺诈、制假售假、虚报冒领、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,甚至某些地方决策者,乃至有关部门不讲诚信……这些失信现象已然成为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问题。2011年2月,《望新闻周刊》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在京沪穗蓉杭5座城市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进行调查,仅有4.8%的人认为中国社会诚信状况“好”,48.7%的人认为“一般”,而46.6%的人认为社会诚信状况“差”,甚至“很差”。这次抽样调查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社会目前诚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。针对这种现状,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《决定》指出:“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,大力推进政务诚信、商务诚信、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,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,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,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、失信可耻的氛围。” 要在环境层面上加强教育,树立榜样,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。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项基本规范。如今它仍然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。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:要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,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,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,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增强社会诚信。”因此,我们有必要把精神文明建设、以德治国建设和中华民族崇尚诚信的优良美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,加大教育力度,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职能,树立榜样,正面宣传先进典型,有效激励诚信者,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,引导人们知荣辱、讲正气、尽义务,形成扶正祛邪、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和诚实、自律、守信、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,使诚实守信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,使守信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。 要在制度层面上加强社会诚信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。道德的特点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,这就决定了加强诚信建设不仅要靠道义劝说,更要靠制度规范。诚信必须以严密规定而且严格执行的制度和体系作保障。同时,我们还要加大监督奖惩力度,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、作假失信者受到严惩,使缺乏诚信者不但为社会所不齿,并且受到严厉的制裁,提高失信和欺骗的成本,使其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。此外,还要通过健全信用体系,建立个人诚信档案,使诚信行为与个人利益紧密相连,使诚信行为受到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和规范,使诚信为社会主义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的改革和发展,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。 总之,社会的良好运行以道德为基,道德以诚信为本。整个社会诚信精神的树立,对于社会的良好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,是一个社会和谐的真正意义所在。在当前各种诚信问题交织的时代背景下,人们的心态十分复杂,人们一面抱怨社会诚信缺失,一方面却又步其后尘;人们习惯于希望他人应该如何,却不能严于律己,不愿反省自己。只有树立诚信意识人人有责的观念,才能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,才能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。 本文的著作权未特别声明,均归原作者所有,请勿随意转载,若本文章侵犯知识产权,请与我们联系。若需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请浏览相关栏目或联系我(http://www.11-22.cn/)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