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生租房,“诗意”还是“苟且”? |
|
|
|
又到一年毕业季,告别象牙塔的莘莘学子一只脚刚刚离开校园,另一只脚就将踏入不知何处栖居的“冷酷”现实:租房难、房租贵、中介“黑”戳中了毕业生们的痛点。 表面上看,找房子并非难事。小区的围墙、路边的电线杆、地铁口的栏杆等地方,贴满了“业主直租”“个人房源”“拎包入住”等租房广告,许多租房APP里也时时更新着房源信息。但实际上,以虚假房源招租、“低价引流”等乱象普遍存在,而且大部分房源也都被中介或者“二房东”承包,租房市场表面火爆,背后却是“好房难求”“业主难觅”的尴尬局面。 随着房价一路上扬,房租也水涨船高。高昂的租金已成为毕业生不能承受之重,他们往往要将自己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薪水用于租房。此外,很多地方“押一付三”租赁方式,对于刚毕业的学生也是笔不小的开支。于是,很多人只能选择条件较差的“合租房”或者阴冷潮湿的地下室;还有的人不得不住在距离工作单位好几环外的偏远郊区,上下班的时间成本和通勤周折让他们“累觉不爱”。 大学生在租房过程中还要跟“黑中介”斗智斗勇,一不小心就会“中招”。有的中介会摆出两副面孔,租房前胜似亲人,签约后却成了“熟悉的陌生人”;有的会发布虚假房源信息,隐瞒房屋真实状况;有的会骗取中介费、不退还押金、签订问题合同、暴力骚扰驱逐租客……很多势单力薄、求助无门的毕业生“宝宝们”心里有苦却无处话凄凉。 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,是一千多年前诗圣杜甫的希冀。“住有所居”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最基本的诉求。大学生可以忍受眼前一时的苟且,但是,“安居梦”不能只是无法抵达的“诗和远方”。破解大学毕业生住房难题需要直面痛点,对症下药。 增加房屋租赁市场的有效供给,是让更多人“有房住”的有效途径。国家层面“购租并举”住房制度改革为改变“重售轻租”的现状指明了方向。一方面,要鼓励部分商业住房转型至租赁市场,要创造条件建立环境优良、价格合理、交通便捷的专业租赁小区;另一方面,扶持鼓励为毕业生、初入职场人士新建户型合理、适宜出租的租赁住房。要在政策范围内严格规范“隔断间”、“群租房”的标准,杜绝群租乱象和安全隐患。 另外,可以探索房租分期、住房补贴等手段缓解租房贵难题。一些房产中介机构联合第三方支付平台推出的租房业务,可以根据住户的信用积分实现“月付房租”“押一付一”,大大缓解了毕业生租房的资金压力。还应当鼓励用人单位对刚入职的毕业生发放住房补贴,有条件的还可以为员工提供住宿,在留住人才的同时,减轻毕业生的住房负担。 与此同时,要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秩序,改变租赁市场“野蛮生长”的现状。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商品房销售“网签”的经验,推进租房合同“上网”,对房产中介机构进行备案管理。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完善信用信息系统,事前监管和事后惩治不能缺位。当然,并不是“天下中介一般黑”,房产从业人员要用诚信周到的服务为自己赢得职业的尊荣。 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“诗意栖居”的追求可能有点过于理想化,但是,毕业生的青春应当有处安放,“住有所居”不应该只是“空中楼阁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