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方微信公众账号

全国个人职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 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院校官网 > 新闻中心 > 媒体热评 > 正文
诚信社会呼唤耻感教育
作者:个人诚信平台 来源:福建日报 日期:2016/9/8 16:32:53 人气:
  云南籍大学生段金可,因被骗光5000元学费而绝望弃世,6日其遗体被发现。开学季,连续发生的几起针对大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,影响恶劣。

  9月6日,国务委员、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上海调研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时强调,要有效防范、精准打击,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,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,决不能让群众的“养老钱”“救命钱”“上学钱”被骗的悲剧屡屡发生。

  如何在全社会织牢织密反电信诈骗活动的防护网?有识之士已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,但多侧重于加强技术防范和加大法律制裁力度,诚信教育则鲜有人提及。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转型期中国百姓面临的道德困境。

  诈骗活动的长期存在既是一个社会问题,也是一个文化道德问题。学者调查发现,诈骗活动往往有历时性、地域性的特征。特别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些乡村,诈骗分子发家致富的神话至今仍被个别人视为“成功样板”,他们的骗术甚至成为“乡土教材”。这种传承于民间的“恶之华”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。

  面对诈骗行为,人们还很少看到周围群众集体愤怒的道德勇气——无论从语言和行动上,他们常常采取去道德化的态度,以“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”漠然处之。虽然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打击力度,努力营造“过街老鼠,人人喊打”的氛围,但街谈巷议传达出来的民间道德批判力量仍然过于单薄,难以形成全民监督的强大合力。毫无疑问,“骗不为耻”的观念实质上为诈骗活动的存在提供了土壤。相应的,我国国民的耻感教育普遍不够,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相对缺失。在一些地方,道德教育更多的还是一种受地缘、血缘、业缘等因素深刻影响的自然传承。这种自发的道德教育容易催生道德选择的相对性,见利忘义的歪风一旦兴起,耻感意识淡薄也就不足为奇。

  必须看到,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还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善恶较量,既要依靠强而有力的法治保障,更要亮出是非分明的道德“匕首”。

  新农村呼唤新道德。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,不但要帮助农民从经济上致富,更要从道德、法律上“脱贫”。针对诈骗活动相对高发的乡村,在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,地方政府尤其要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,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荣辱观,倡导诚信为荣、行骗可耻的观念,以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。

网址:www.11-22.cn 或 www.11-22.org
全国免费咨询电话:18612761122 备案/许可证编号为:京ICP备15049304号-2
主办单位
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
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 北京国创至信信息技术发展中心(运营单位)

档案查询网站档案查询网站档案查询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