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才史话——看燕昭王如何爱护人才 |
|
|
|
资料图片 【人才史话】 历史上,有不少拔尖人才,如屈原、贾谊、伍员、黄歇等,都因小人的嫉妒和诽谤,或是遭贬谪,颠沛流离,或是被陷害,死于非命。明代首辅夏言,就是死于奸臣严嵩的陷害。 夏言本是正直敢言的贤相,自登进士第授官及至入主内阁。弘治年间,考中进士的严嵩得知礼部尚书夏言是同乡,便想尽办法去结交,博得夏言好感。此后,在夏言的举荐下,严嵩步步高升,在夏言升为首辅后接任了礼部尚书。没想到,严嵩仍不知足,开始算计着如何取代夏言。他采取滴水穿石的手法,慢慢在皇上面前抹黑夏言。有一天,皇上在召见严嵩时提及夏言,严嵩就像受了多大冤屈一样,全身颤抖着伏地痛哭。皇上动了恻隐之心,催问何故。严嵩这才将预先罗织好的夏言的所谓罪状,一五一十地抖搂出来。皇上听他说得真切,不由怒从心头起,将夏言褫官出宫。事已至此,严嵩仍不罢休,又支使手下散布他辱骂皇上的流言,惹得龙颜震怒,诛杀了夏言。 你看,这小人玩起阴招来,再有本事的人才也会落败。因此,有史以来,口诛笔伐小人之声不绝于耳,并有专论刊行于世。但从保护人才的角度看,仅仅痛恨小人、远离小人、诅咒小人、声讨小人是不够的,还必须通过严惩,遏制小人得势。 当年,燕昭王招贤纳士,拜魏国的乐毅为亚卿,联合多国部队伐齐,一路上所向披靡,连克七十余城,只有即墨和莒城,围攻一年未果。于是,乐毅撤军到九里外扎营,休养生息,并下令说,对城中逃出来的难民,不得堵截捕杀,饥困者要给以资助。过了三年,这两座城还是没攻下来。 当时,大夫骑劫对屈居乐毅之下心里早就不平衡了,总想借机取而代之。于是就唆使太子姬乐资向昭王进谗说,乐毅为何连两座孤城都拿不下来?他所以围而不攻,是想倚仗军威,收买人心,以图称王于齐罢了。昭王对乐毅信任有加,闻言大怒,一边令人鞭笞太子,一边骂他忘恩负义,并痛心地说,乐毅将军为燕国一洗先王之辱,居功至伟,即便他真的做了齐王,也是应该的。 后来,又有人到昭王面前挑拨离间,非议乐毅。昭王觉得,不严惩小人不足以刹住诽谤之风,也不利于能臣良将建功立业。于是下令,将诽谤者推出斩首示众。并告诫群臣,如再有诽谤乐毅者,一律格杀勿论。随后,昭王又派使者持节杖到临淄去见乐毅,立他为齐王。乐毅听使者备述前情,非常感激昭王对他的信赖和厚爱,对天发誓说,他情愿一死,也不会接受封王,并决心终生辅佐燕国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由此可见,信任并尊重干事业的人,使之放心大胆前行,尤其需要打击羁绊他前行的身后小人。 综观历史上那些能臣良将,他们被小人所害的情节尽管各有不同,归结起来,不外乎两方面原因。一是受害者虽然功高勋著,但却不知内敛,恃才傲物,以致树敌过多,曲高和寡,被小人所利用;二是用人者明知小人可恶,但却疏于督察,处罚不严,以致偏听偏信,姑息纵容,为小人所蒙蔽。这两点,往往也是小人得逞的重要因素。因此,作为能臣良将,当其声名鹊起之时,尤须谦虚谨慎,低调做人,通过自律来保护自己。作为用人部门,不仅要明察秋毫,心知肚明,而且要切实追究和严厉惩处那些嫉贤妒能的小人,倾力净化和打造利于人才成长的政治生态。 |